翻墙软件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诞生
1987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电子邮件与德国建立了国际邮件通信,发出了著名的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北京的NCFC(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中心)工程,全功能接入互联网,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互联网真正诞生”的时间。
互联网的诞生的喜悦
中国互联网诞生之初,学术界、技术圈和极少数企业就像忽然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工程师们半夜守在机房调试路由器,测试能不能 ping 通美国的服务器。
留学回来的技术人员带回新鲜的“HTML”“E-mail”“FTP”等概念,让人觉得科技魔法就在眼前。
每收到一封国际电子邮件,都会兴奋得像收到了一封跨洋情书。
1996—2000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高潮。
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等陆续诞生,首页像报摊一样塞满新闻、体育、娱乐八卦。
个人主页:那时流行“建站热”,免费空间+HTML教学网站让中学生、大学生都能搭一个带背景音乐的炫酷个人网站。
论坛BBS:天涯社区、西祠胡同、水木清华、榕树下等,汇集了文学青年、技术宅、八卦爱好者,帖子一夜之间能爆到上千回复。
聊天室:OICQ(QQ前身)、网易泡泡聊天室里充满“网名+彩色字体+表情符号”的热聊。
早期网络文学:金庸群侠传的同人小说、古龙风格的长篇武侠,还有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文字+网络”变得浪漫。
Flash动画与小游戏:小小的.swf文件通过电子邮件或论坛传播,《大话三国》《火柴人》等作品在网吧传得飞快。
法规和商业模式都还没完全形成,很多人是“边做边摸索”。
一夜成名的站长、因为一篇帖子改变命运的写手、靠广告横幅赚到第一桶金的创业者,都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气氛自由、创意原始、圈子紧密——很多今天的大厂创始人,就是那时在论坛里发贴、写代码的年轻人。
铁幕落下
1990年代末的中国互联网,就像一座突然开放的大城市:机会无限,但法律、治安、基础设施都还没跟上。
GFW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既是网络主权与安全的防火墙,也是信息过滤与管控的工具,目的在于让互联网在一个可控的框架里发展。
GFW雏形
IP封锁、DNS污染 vs 简单代理:HTTP/SOCKS、PPTP VPN
金盾工程启动,关键词过滤、URL阻断、TCP RST vs 加密代理:OpenVPN、SSH隧道、Tor、Freegate、UltraSurf
DPI深度包检测、主动探测、SNI过滤 vs 混淆技术:obfsproxy、Shadowsocks、GoAgent
全域DPI、CDN阻断、TLS1.3特征分析、临时封锁 vs 高级混淆:SSR、V2Ray、Trojan、Xray(Reality)、CDN中转